上饒新聞網(wǎng)

上饒新聞APP 上饒日報抖音 上饒發(fā)布 數(shù)字報刊 大美上饒
首頁 > 上饒旅游 > 出游寶典 > 正文

鄭以偉:靈山七十二,面面生奇峰

2023-09-06 09:54:59  |  來 源:上饒晚報  點擊:
 

  鄭以偉是上饒沙溪鎮(zhèn)五里村人,明崇禎禮部尚書,與徐光啟并為內(nèi)閣左右輔臣,后人稱他“鄭閣老”,是上饒人的驕傲。為了紀念他,上饒人用他的名字命名了一條路。鄭以偉為官39年,為國為民功業(yè)已成為上饒文化重要組成部分,他更是以赤子情懷贊美家鄉(xiāng)的山和水。

  靈山是上饒的靠山,鄭以偉當年經(jīng)常到靈山打卡,靈山深入到他的靈魂里。為了更好地描述靈山,他跳出靈山看靈山,寫下了著名的《望靈山》詩:

  靈山七十二,面面生奇峰。

  如琢亦如削,或開玉芙蓉。

  金陵分鼻祖,甌越真附庸。

  臣岳為三老,邀廬成六宗。

  水晶空浪志,丹灶隱遺蹤。

  中有太上老,巖居失秋冬。

  時登絕頂坐,隔世云重重。

  安得從之游,誅蘿架云松。

  他筆下的靈山遠看是:靈山七十二,面面生奇峰。近觀是:如琢亦如削,或開玉芙蓉。他認為靈山與金陵有的一比,遠勝東部沿海一帶的雁蕩山。和五岳比名氣小點,但深得當?shù)厝说南矏?,與廬山一樣被人說成是五岳外一山。水晶開采、丹藥煉制都是一時文化的足跡。太上老君等仙人居住在這里,石洞巖居,冬暖夏涼,沒有秋冬。詩人不時登上山頂,坐看云起云落,感受歷史的厚重與虛無,真希望與靈山永遠地融為一體,永享清風明月。

  鄭以偉的家鄉(xiāng)五里村也因他而馳名。該村落大約形成于南宋神宗年間,當時金人南侵,中原動亂,有徐、周、鄭三姓先祖接踵從徽州南遷,移民們觀當?shù)仫L俗純樸,地有五龍七界,瑞凝黃龍之騰,于是停了下來,并命名為五里淤。五里淤是鄭以偉的故鄉(xiāng),也是他心中的摯愛,他的詩《詠沙溪·五里淤》云:  

  水流百里忽瓊潴,潭樹稠圍歪里淤。

  沙圃盡栽諸葛菜,水田飽食任公魚。

  草堂更在玉山下,仙子清分黃石余。

  圭里即今還上世,相親個個說佃漁。

  春季正是氣溫回升、冰雪消融的時期,四處生機勃勃,山坡上、花園里、田埂邊、河流旁,各種各樣的綠色植物競相生長。信江在沙溪堆積了一片肥沃的良田,彎彎的河流水潭邊遍布著古樹,水退后的河灘地鼠曲草非常茂盛,在水田地有抓不完的魚。我家的茅草房坐落在玉山腳下,仙子經(jīng)常到我們家來采藥,我們這里有取之不盡的自然資源,小伙子成親前都是獵獸和捕魚高手。

  鄭以偉的父親是位進士,可卻早逝,他自幼失去雙親,由祖母撫養(yǎng)長大。年幼時就表現(xiàn)出過人的天賦:讀書過目不忘。一次,時任工部主事的徐九思因修運河告功,回貴溪省親,行至沙溪五里村學館處,看見課間休息的孩子們雙手抱住堂前石柱,團團打轉(zhuǎn),便隨口吟了一句:“手抱石柱團團轉(zhuǎn)?!甭斆鞯泥嵰詡チ⒖掏W〈蜣D(zhuǎn),鎮(zhèn)定地接過話說道:“腳踏金階步步高?!?/p>

  徐九思不禁拍手叫絕,決定再考考這個才思敏捷的孩子,便笑著問:“你家多少人吃飯?”

  鄭以偉大聲應(yīng)答:“一十一人?!?/p>

  “生活過得還好嗎?”

  “很好。有一只船運油,有一只船運鹽,供家用。”

  “房子寬嗎?”

  “很寬。有三十二個天井,七十二道天窗,金絲作瓦,銀絲作柱?!痹瓉?,鄭家只有一個祖母加一個孫子;養(yǎng)了兩只鴨,一只下蛋買油,一只下蛋買鹽;一棟瓦屋,陽光透過瓦縫射進屋里,豈止七十二道天窗,又何止三十二個天。 

  在回歸故里的大部分時間,鄭以偉更加刻苦鉆研學術(shù)。他一生治學嚴謹,常說:“吾富于萬卷,窮于數(shù)行。”著有《明府藏》《靈山藏》《懷玉藏》《山上山》等書,流傳于世。(記者 操園官)

  先賢皆贊

  上饒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