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饒新聞網(wǎng)

上饒新聞APP 上饒日報抖音 上饒發(fā)布 數(shù)字報刊 大美上饒
首頁 > 文化 > 正文

文化中國行|揚州慢調(diào) 非遺情長

2024-04-26 09:15:36  |  來 源:新華網(wǎng)  點擊:

新華網(wǎng)揚州4月24日電(記者 吳詠玲)如果要給揚州加一個前綴,那大抵是一個“慢”字。千年運河緩緩流淌,滋養(yǎng)著悠長文脈,也養(yǎng)出了將日子過成詩的江南人。位于東關街的冬榮園小劇場時常座無虛席,臺上用淮揚小調(diào)唱著一曲《板橋道情》,臺下一盞茶,一碟瓜果,便可消磨一下午的時光。

揚州東關街歷史文化街區(qū)航拍圖。中共揚州市委宣傳部 供圖

走在熱鬧繁華的東關街上,青磚灰瓦的鹽商大院,古樸雅致的建筑風格,彷佛讓人回溯到盛唐時期。彼時,這里是揚州城水陸交通的碼頭,商賈往來,帆檣云集。如今,這條歷史古街區(qū)通過整治更新,延續(xù)了傳統(tǒng)的街巷脈絡、空間格局與建筑特色,逸圃、汪氏小苑等一批文保建筑的保護等級相繼升格,吸引多項非遺項目和一批老字號的進駐,并揉雜進年輕人喜愛的商業(yè)形態(tài),既修繕了歷史老街的“面子”,又保留了文化積淀的“里子”。

東關街沿街店面里的精美漆器。 新華網(wǎng)記者 吳詠玲攝

揚州的細膩也體現(xiàn)在它的非遺文化上,慢工出細活,時間是丈量一件非遺作品份量的刻度。

“我手中的這根絲線是普通線的十六分之一”在東關街的非遺展示活動上,吳曉平捏著一根比頭發(fā)絲還要細上許多的線展示給游人看?!八娴牟糠直容^細膩,得用最細的絲,到了繡山體的部分,就要換作四分之一的絲線?!奔毭艿尼樐_勾勒出山水的意境,在陽光的折射下錯落有致。作為蘇繡(揚州刺繡)代表性傳承人的吳曉平從業(yè)至今已有五十余年,年齡雖長,手法卻十分穩(wěn)健,她的作品制作周期短則數(shù)月,長則以年為計量單位。

蘇繡(揚州刺繡)代表性傳承人吳曉平在非遺活動展上展示刺繡技藝。新華網(wǎng)記者 吳詠玲攝

除了蘇繡(揚州刺繡),現(xiàn)場還有玉雕、漆器、剪紙、雕版等多項非遺項目展示。通體潔白的玉在工藝大師的刻刀下重塑生動的形態(tài),紙張在金刀細裁下綻放出新的生命力,皆在訴說著揚州城的故事。

文脈相承離不開這批“匠人”的匠心堅守,他們中有耕耘半生的前輩大師,也有賡續(xù)接力的后輩力量。在距離東關街兩公里外的仁豐里永樂琴坊里,青年琴師高鑫正撫琴彈奏著《梅花三弄》,清越的琴聲沁入人心。高鑫是廣陵派古琴非遺傳承人,從小受斫琴師父親的影響,學習計算機專業(yè)的他最終還是選擇棄“理”從“文”,鉆研琴技,將琴坊開在了這樣一條非遺扎堆的歷史文化老街上。

廣陵派古琴非遺傳承人高鑫彈奏《梅花三弄》。 新華網(wǎng)記者 吳詠玲攝

仁豐里不過七百米,卻匯集了十幾處隋唐至明清的文博遺址,古巷南起甘泉路,北至舊城七巷,街巷體系狀如魚骨,從旁生出許多條支巷,引人走入揚州文脈的深處。不同于東關街的喧囂,這里清簡的煙火更能凸顯揚州人生活的慢調(diào)。通過小規(guī)模、漸進式的有機更新,引入社會資本,走文旅融合的路子,仁豐里既守住了“原貌、原住、原味”的古韻,又催生出“新形態(tài)、新業(yè)態(tài)、新生活”的勃勃生機。

仁豐里的花燈街景。中共揚州市委宣傳部 供圖

古城的保護更新如同非遺文化的接棒傳承一般,都需“文火慢燉”,不僅要護其貌、美其顏,更要揚其韻、鑄其魂,正如這個城市的調(diào)性一般,不急不緩,走得踏實。


每日推薦